实体店其实是败给了房地产!
先说一个经历!2010年左右,我还在某个三线城市做生意。那是一个人气很旺的批发市场,有2个门面口岸还不错,是一个房东所有。
房东收了回来,重新租给一个卖文具用品的老板,先收了15万的转让费,没看错房东收转让费,然后合同签了2年。
2年后,房东给对方两个选择,要么大幅涨房租,要么滚蛋。生意好不容易做起来,对方要了一个门面,毕竟老顾客要维护,结果这个门面房东只签1年的合同。
又是1年满了,房东又要涨房租,文化用品老板反正已经实现了库房发货,不用门面了,因此不续租。
这2个门面因为房东要自己收转让费,因此关了2年……
当然,这只是一个不良房东的缩影……
一、电商和实体店
本质上来说,电商就是商家销售产品的一个渠道罢了,实体店也是一种渠道,摆地摊也是一种渠道,卖到国外同样是一种渠道,后来的微商依旧是一种渠道。
所以当我们把电商,看成是一种销售渠道时候,我们就应该明白,电商其实和实体店生意是同等地位的。
电商是依托网络,把商品卖到全国,全世界。所以可以做到扩展市场边界来降低成本!
而实体店本质上来说就是落地本地,服务周边,最大的映射力也就一个城市。
所以,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电商是着眼至少全国范围的消费者;而实体店实际上消费者在本地,是能到店的消费者!
说到这儿,反应快的朋友应该明白了,电商和实体店最大的差异就是服务落地!电商靠价格,实体店应该差异化靠服务竞争。
然而,电商发展了这么多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倒闭的大都是没有服务意识的实体店,他们来不及转型服务,一心一意和电商拼价格战,最后把自己拼死。
二、实体店被房地产拖死
记得2010年左右,在三四线城市买个好点儿的东西,还得“进城”。但是慢慢的,我们发现自己周边5到10公里内,多了很多高端大气的商场。渐渐的,“一年不进一次城”,成为一种常态。
不断新修的小区底商,一个接一个的“商业综合体”,成了压垮实体店的最后一根稻草。我2010年做生意的那个批发市场,随着后来几年周边陆续开了2个批发市场,2个商业综合体,同时高铁通了省会,明显感觉客流量下滑厉害。这就是做生意最害怕的一件事“没客流量!”
电商的客流量是可以用钱买来的,消费者点点手指、点点鼠标就可以到一家网店;但是实体店的流量是买不来的,消费者要走路,要坐车!这是本质性的区别,大量新修房地产,分流了消费者!
举例,当初我认识的一个卖衣服的,自己有3个门面在市中心自己经营,一年赚钱轻轻松松。但是随着商业体越来越多,他就要跟着这些商业体走,消费者还是那些消费者,但是店铺多了好几家,看起来是生意越做越大,实际上每家的生意就那样,每年的成本反而剧增,压货越来越多。到最后,索性不做生意了。用他的话来说,3个门面出租赚的钱比开10个店赚钱。
这就是房地产拖死实体店的真面目。一个城市100万人口,只有一个市中心时候,意味着市中心至少有100万固定流量。
但是一旦多上几个商业中心,100万人还是那100万人,但是每个商业中心能分到多少?消费者到实体商业中心不是点点鼠标、按按手机屏幕那么简单。
商业中心,小区门面房一多,每个都说自己是“一铺养三代”,开发商先把买门面套死。至于门面在你手上租1万一年还是20万一年那是你的本事。
对于实体生意来说,有限的消费者流量,要承担极高的房租成本,能做下去才怪!
三、外卖
外卖实际上就是把互联网流量转化为实体店的客流量,就这么简单的逻辑。
外卖让消费者实现了互联网的便利下,享受本地落地服务,而不用自己付出出门成本。
实体店和网商,就简单的说了一下,完全能可以写成一篇万字长文了。
“汝裹财经网”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