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 15:16:02
虽说养老保险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基本规律,但是“交15年社保”和“交22年社保”退休后养老金一样多、甚至缴费年限少的还会多于缴费年限多的,这两种“极端特殊”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为了方便说明,首先我们要明白养老金的计发方式:
退休后养老金的发放水平与两个“账户”有关,一是社会统筹账户,二是个人账户,即养老金=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1、社会统筹养老金部分=本人退休时所在地上年度在职人员月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2、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余额/139个月(假设同是60岁退休),而个人账户余额又与缴费基数、缴费年限有关。
由此我们可以梳理下影响退休后养老金发放水平的都有哪些因素:
1.退休时,上年度当地在职人员社平工资;
2.本人平均缴费指数(0.6-3不等);
3.缴费基数(实际上与上文的“2”是一个因素);
4.缴费年限。
即最终支撑养老金发放水平的最重要三个因素依次是:上年度当地社平工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交15年社保”和“交22年社保”退休后养老金一样多,甚至前者还高于后者的情况?
上文我们已经讲明影响养老金发放水平的三个因素是上年度当地社平工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那么想必大家应该知道答案了:
其一:参保地不同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二线城市社平工资较高,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平工资则较低。
参保地社平工资的高低直接影响退休时养老金的发放水平,举个例子讲,毫无疑问的是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参保地在北京的,退休时养老金肯定高于参保地在乌鲁木齐的,因为历年北京的社平工资都比乌鲁木齐高,比如2020年北京社平工资10910元/月,而乌鲁木齐只有7868元。
其二:在职时缴费基数不同
累计缴费年限高并不代表缴费基数高,因此“本人平均缴费指数”不一定高,个人账户余额累积不一定多。
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甲(缴费22年的参保人)22年中始终按照当地60%的最低基数缴,而乙(缴费15年的参保人)始终按照当地300%的最高基数缴,那么乙缴费1年相当于甲缴费5年,退休时养老金自然就更高了。
其三:退休时间不一样
这里所说的“退休时间不一样”实际上也是受“社平工资”的影响,比如甲退休早,当时社平工资仅有100元,而乙退休时间晚,退休时社平工资已经达到了10000元,虽然甲历年养老金都会上调,但是总上调幅度不一定比社平工资上调幅度大。
其四:实际缴费年限不同
“缴费15年”可能实际缴费年限不止15年,因为可能存在“视同缴费年限”的情况,比如1996年前参加工作的,因为1996年才实施社会统筹和个人统筹,所以之前的工作年限可以作为“视同缴费年限”;再者,军龄也可以作为“视同缴费年限”。
而“实际缴费15年”+“视同缴费年限”才是总缴费年限,因此到底甲乙二人谁的总缴费年限更多一些?
其五:参保制度不一样
目前我国社保制度由两大块构成,分别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而在相同的缴费年限下,职工养老保险养老金显然高于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除非极个别的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选择最高的缴费档)。
此外,在2014年养老金并轨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明显高于企业退休人员。
结语: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这个基本规律本身并没有错,但影响养老金实际发放水平的因素还与参保地、缴费基数、退休时间、是否有“视同缴费年限”、参保制度等诸多因素有关。
所以并不能武断的说“缴费年限长,则养老金就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汝裹财经网”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